原标题:链得得《区块链100问》重磅发布:百科全书式的区块链扫盲读本(上篇)
链得得注:链得得App走访中、美、欧、日、韩市场,筛选了100个大家最关心的区块链问题,共分为核心概念篇、技术开发篇、数字资产篇clash节点数字什么意思、应用落地篇、政策篇、风险篇,帮助大家清楚辩解理解区块链,辩析区块链。
由于篇幅关系,全文共分为两篇,本文为链得得《区块链100问》上篇(第1-63问),下篇可点击查看。
扫描上方图片二维码关注链得得微信号(微信ID:ChainDD),回复“区块链100问”获取《区块链100问》PDF完整特刊电子版,或点击链接,下载完整PDF报告内容。
链得得注:链得得App走访中、美、欧、日、韩市场,筛选了100个大家最关心的区块链问题,共分为核心概念篇、技术开发篇、数字资产篇、应用落地篇、政策篇、风险篇,帮助大家清楚辩解理解区块链,辩析区块链。
由于篇幅关系,全文共分为两篇,本文为链得得《区块链100问》上篇(第1-63问),下篇可点击查看。
扫描上方图片二维码关注链得得微信号(微信ID:ChainDD),回复“区块链100问”获取《区块链100问》PDF完整特刊电子版,或点击链接,下载完整PDF报告内容。
2019年注定已成为中国区块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式年份,10月24日也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日子。
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同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而就在此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的前几天,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再次就Libra阐述其想法,他在听证会上提到:“中国是Libra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的金融IT基础设施领先于美国。”美国国会议员也提到,中国的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经全面超过并且冲击着Facebook和美国企业。
Coinbase联合创始人透露,美国高级官员在讨论Libra的合法性同时,也一直在探讨另外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如何利用区块链发行数字美元。可以说,数字美元未来也将势在必行。
习主席的这次表态不是偶然的,习主席也很少亲自对某一特定技术做专门阐述,说明这是高层经历了长时间的观察和学习,做的国家战略意义层面和世界科技、金融新格局层面更深邃的思考。中国和美国都在这场争夺战中试图占领先机和高地。
但通往区块链之路,注定艰难。难在过程,考验各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智慧,各类企业的投入决心和克制、民间机会主义博弈,以及前所未有的技术、经济与金融伦理挑战。这样激发国家、社会和全人民的技术趋势挑战与分歧,已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多年都未曾有过了。而几乎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引发了一场思想变革。
回顾历史,在此之前,每一次工业革命,也几乎都是一次社会撕裂的过程,更是一次社会阶层与财富的重新分配过程。
但是区块链世界还才刚刚开始萌芽,怪现状也层出不穷。一边如火如荼,一边一头雾水,左右彷徨;一边激情四射,一边萎靡切割,骗局不断。可能整个市场疑惑的最大问题都暂时还不是区块链未来会变成什么样,而是区块链到底是什么,能做什么,能怎么和我相关。所以在最近的一个月,我们走访了中、美、欧、日、韩市场众多区块链关心者,筛选了100多个大家最关心的区块链问题,并采访了诸多专业人士,通过问答的方式梳理出来。
我们的笨功夫,最终由钛媒体和链得得联合制作并形成了这份特刊《区块链100问——深入浅出全面了解区块链》 ,帮助大家清楚辩解理解区块链,辩析区块链,希望这本特刊小册也能成为你学习区块链的重要助手“红宝书”。
* 小帖士:自2018年初开始,钛媒体基于对区块链趋势的判断和重力投入的决心,拆分区块链内容和数据相关业务,成立了链得得科技和 ChainDD 美国公司,在过去近两年链得得 ChainDD 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愈发理解这个领域与乱象并存的巨大价值,我们宁愿放弃了诸多投机机会,做了很多这样的原创笨功夫,希望这样的笨功夫能够让更多人受益。如果你还有进一步交流的想法,也欢迎出席即将于2019年12月8日由链得得参与举办的 CHAINSIGHTS 金融科技与区块链中国峰会,该会也是 2019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国内外金融政策层、传统金融机构、新兴区块链巨头等各界领袖都将齐聚。
* 小帖士:自2018年初开始,钛媒体基于对区块链趋势的判断和重力投入的决心,拆分区块链内容和数据相关业务,成立了链得得科技和 ChainDD 美国公司,在过去近两年链得得 ChainDD 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愈发理解这个领域与乱象并存的巨大价值,我们宁愿放弃了诸多投机机会,做了很多这样的原创笨功夫,希望这样的笨功夫能够让更多人受益。如果你还有进一步交流的想法,也欢迎出席即将于2019年12月8日由链得得参与举办的 CHAINSIGHTS 金融科技与区块链中国峰会,该会也是 2019 T-EDGE 全球创新大会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国内外金融政策层、传统金融机构、新兴区块链巨头等各界领袖都将齐聚。
60.Facebook推出的Libra是哪一种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有关系吗?
82.区块链中有哪些行话?那些“行线.区块链对于普通人实际生活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100.如果我将加密币打错地址了,或者被骗被盗了,还能否找回,有哪些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法律渠道?
区块链是一个集合了密码学、分布式储存、智能合约、共识算法等多种新兴技术的数据传输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集成技术,而非一个特定技术的发明。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应用了密码学技术的,多方参与、共同维护、持续增长且不可篡改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称为分布式共享账本。在数据上传的过程中,数据会被打包到一起形成一个个数据块,而被打包好的数据块又有另一个学名叫做区块,将每个区块按照时间顺序连在一起,就形成了链式的网络,因为整个网络结构时由区块和链构成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Blockchain。作为共享账本,就可理解为,每一个账页就是一个区块,每一个区块写满了交易记录,区块首尾衔接,紧密相连,形成链状结构。
区块链的特点:匿名性、可扩展性、开放性,不可撤销、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
区块链是透明共享的总帐本,这帐本在全网公开,你拿到它的公钥,它帐里面到底是有多少钱,所以任何一次的价值转换,全世界有兴趣的人都能在旁边看着你,转换是由矿工来帮你确认的,所以它是一个互联网共识机制。这个帐本是没有办法篡改的,因为你的行为不是由你来记录,不是由你来说是还是不是,是由这个网络上其他的人来决定这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2008年11月1日,一位叫做中本聪的人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式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这是比特币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2009年1月3日推出了比特币算法客户端,正式启动了这个特殊的金融系统,这天也是比特币第一个“创世块”出现。第一个区块奖励是50个比特币,创世块出了10分钟后,第一批50个比特币生成了,而此时的货币总量就是50。随后比特币就以约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所以,2009年1月3日一直被定义为比特币诞生日。
根据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算法,比特币发行总量限制为2100万个,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区块奖励减半为25个。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区块奖励再减半为12.5个。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约2100万个。
随着比特币自2009年开始的自动良好运行,越来越多的全球用户开始持有比特币,交易比特币,这套支持比特币运行的技术底层系统也开始受到技术界的关注。后人开始研究区块的形成机制,链接机制,发现比特币底层区块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批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并将此命名为Blockchain。Blockchain(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系统开始为人熟知,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挖掘区块链在其他应用层面的价值。故也有人将比特币成为称为区块链第一个成功应用,但从概念出现的时间上来说,是先有比特币,后有区块链。
中本聪作为比特币的发明者,被人们称为“比特币之父”。但自从2010年开始,他逐渐淡出,项目也移交给比特币社区的其他成员。
值得一提的是,中本聪为人十分低调,直到今天他的身份仍是一个谜,但是疑似他名下的比特币账户却至今没有动过,仍然是比特币全球最大持币账户。尽管人们对他的身份进行过诸多猜测,并且也有人跳出来表示自己就是中本聪,但这些说法的的可信度都实在是太低。
* 链得得曾经邀请并且与中本聪比特币项目第一个核心开发人员Martii Malmi做过一期对话,谈到了中本聪和早期比特币的开发过程,感兴趣的可以移步链得得查看详文:
去中心化,比如,像平时淘宝购物用的淘宝,他实际上中心化的,不管是选择商品还是支付交易,对于买家和卖家来说,都有一个绕不开的平台,阿里巴巴,它作为中心平台,维护着整个网络购物生态,所谓去中心化,就是把阿里这个中心去掉,重新建立一套大家可以共同管理数据,且能自由交易的新规侧,中心化有很多问题,在中心话的模式里,数据都存储在中心服务器里,一旦这个服务器瘫痪,整个网络都会出现问题,除此之外,行业数据集中在少数几家巨头公司,由于数据管理不透明,一旦数据泄露,后果是灾难性的。
而去中心化的好处就在于人人参与数据维护,数据信息不再集中,从而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去中心化可以说是互联网世界的未带变革,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参与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区块链之所以被誉为趋势,是因为去中心化的公平性。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技术主要指的是存储架构。区块链采取的分布式架构不仅将账本数据存储在每个结点上,而且每个结点都必须包含整个账本的数据。这种彻底的分布式架构带来的是比中心化更高的安全性,没有人可以同时摧毁所有的节点。
对点技术(peer-to-peer,简称P2P)又称对等互联网络技术,网络中不存在中心节点,各个节点间的权利都是相同的,任意两个点之间都可以进行交易,交易成功后全网所有节点都会记录这个交易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不把依赖都聚集在较少的几台服务器上,从而避免单点故障。
负责维护网络运行的终端就可以称之为——节点。在互联网领域,企业所有的数据运行都集中在自己的服务器中,那么这个服务器就是一个节点。比如我们使用的微信,每天处理着这么多的聊天信息、转账等。这些数据的存储和运行都在腾讯的公司的服务器里面。那么这个处理数据的服务器,就可以称之为“节点”
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他不依托于哪一个中心化的服务器,而是由千千万万个“小服务器”组成。只要我们下载一个区块链客户端,我们就变成了那千千万万个“小服务器”中的一员。
节点分为“全节点”和“轻节点”,全节点就是拥有全网所有的交易数据的节点,那么轻节点就是只拥有和自己相关的交易数据节点。节点分布越多、越广泛,区块链网络就更加的去中心化,网络运行也就越安全稳定。
比特币网络大概每10分钟生产一个记录交易的区块。从最初的1个区块、2个区块慢慢累积,到现在将近500000个区块。而比特币区块高度,就是指生成到第多少个区块。比如BCX在高度498888分叉,意思就是比特币在生成第498888个区块时执行分叉操作。
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 1995 年就由跨领域法律学者 Nick Szabo 提出: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Promises),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在区块链领域中,智能合约本质可以说是一段运行在区块链网络中的代码,它以计算机指令的方式实现了传统合约的自动化处理,完成用户所赋予的业务逻辑。
共识机制就是所有记账节点之间怎么达成共识,去认定一个记录的有效性,这既是认定的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区块链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共识机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效率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具备“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人人平等”的特点,其中“少数服从多数”并不完全指节点个数,也可以是计算能力、股权数或者其他的计算机可以比较的特征量。“人人平等”是当节点满足条件时,所有节点都有权优先提出共识结果、直接被其他节点认同后并最后有可能成为最终共识结果。
目前区块链上每个区块内不仅记录了每笔转账交易的具体信息,即在哪个时间点账户收到或转出多少比特币,还包含了每笔交易的数字签名,且数字签名占比较大。矿工在打包区块的时候需要用数字签名一一验证每笔交易,确认没有问题之后才会将该笔交易记录在区块里。隔离见证就是把区块内的数字签名信息拿出去,让每个区块可以承载更多笔交易,从而达到扩容的目的。”
不由央行或当局发行,也不与法币挂钩,但由于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可作为支付手段,也可以电子形式转移、存储或交易。
(1)权益证明(一种数字形式存在的权益凭证,代表一种权利,一种固有的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
挖矿,就是利用芯片进行一个与随机数相关的计算,得出答案后以此换取相应的数字货币作为奖励。
此前挖矿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关的计算来获取数字货币奖励,但随着算力的不断增加,使用计算机挖矿的成本越来越高。后出现了专门获取数字货币的机器,这种机器也就是所谓的矿机。
广义的说,矿机可以是一切可以运行挖矿程序的机器,比如专业矿机、家用电脑、智能手机、服务器、智能路由器、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机等等。
狭义的说,矿机指的是专业挖矿设备,比如ASIC矿机、显卡矿机,以及一些币种的专属矿机(PFS矿机)等。
算力(也称哈希率)是比特币网络处理能力的度量单位。即为计算机(CPU)计算哈希函数输出的速度。
在通过“挖矿”得到比特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其相应的解m,而对于任何一个六十四位的哈希值,要找到其解m,都没有固定算法,只能靠计算机随机的hash碰撞,而一个挖矿机每秒钟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单位写成hash/s,这就是所谓工作量证明机制POW(Proof Of Work)。
在全网算力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后,单台机器挖到块的概率变得非常的低。这种现象的发展,促使一些“bitcointalk”上的极客开发出一种可以将少量算力合并联合运作的方法,使用这种方式建立的网站便被称作“矿池”(MiningPool)。
所谓的比特币矿场就是建造一个工厂,将数十台、数千台采矿机器放在一起进行数学运算和挖掘比特币。这涉及电力消耗问题。一个矿场的成本包含:建设成本、设备成本、维护成本网络成本、还有其他成本。
* 有关挖矿、算力、矿机、矿场等内容,链得得曾发表一系列文章进行科普和讨论,详情可下载链得得App看更多文章:
加密数字货币钱包能提供钱包地址的创建、加密数字货币转账、每个钱包地址交易历史的查询等基础金融功能。
每个钱包地址都对应着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私钥只有用户可以拥有,而公钥可公开发行配送,只要有要求即可取得。
举例:一个送信者需要传送一个信息给一个收信者,而信息的秘密性是必要的,送信者以收信者的公开的钥匙来加密,而仅有收信者的私有的钥匙能够对此信息解密。
区块链金融是科技金融下的一个分支,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交易中的信任和安全问题。通过区块链,交易双方可在无需借助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条件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降低资产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成本。
当初为了保证比特币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中本聪将区块的大小限制在1MB。然而随着区块链上交易数不断增长,每秒 7 笔交易的处理速度已经明显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所以便通过修改比特币底层代码的方式,达到提高交易处理能力的目的。
目前比特币扩容有两种技术方案:1、通过改变区块链共识部分的内容,使区块容量变大。2、把大量的计算移到链下,即通过侧链的技术加以解决问题。
以太坊(Ethereum),配备了强大的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虚拟机,因此可以成为一切区块链项目的母平台。
Ripple,世界上第一个开放的支付网络,是基于区块连的点到点全球支付网络。
区块链是由区块相互连接形成的链式存储结构,区块就是链式存储结构中的数据元素,其中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始区块。
一般区块包括区块头和区块体两部分。区块头包含每个区块的身份识别信息,如版本号、hash值、时间戳、区块高度等信息;区块体主要包含具体的交易数据。
区块链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区块链的数据是由区块链节点使用和存储的,而多个节点通过网络进行链接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区块链网络。
关于节点的大小,以比特币网络节点为例,有完整节点 (Full node)、修剪节点 (Pruning node)、SPV轻量节点 (Lightweight node)之分,这种分类方式基于两点差异:一是这个节点是否下载了最新最完整的比特币区块链;二是该节点能否独立验证比特币的转账交易,即能否独立实现作为一个节点的基本功能。
完整节点下载了最新的完整区块链数据,是比特币网络的主心骨。使用此类节点的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独立挖矿的矿工,二是使用默认设置运行比特币软件 (Bitcoin core) 的用户。
修剪节点同样可以独立完成比特币转账的确认,但是它并没把整个区块链都下载到本地。
轻量节点一般使用在移动计算设备上,由于容量限制以及对于便携性的高要求,人们通常不会下载区块链到本地。因此,钱包的运营者会通过 SPV (Simple payment verification) 协议,将每个用户钱包中的转账与网上的完整区块链进行核对与确认。
在以太坊网络中,也有类似的全节点、轻节点、归档节点之分,所以并不是每个节点都需要巨大的存储空间 ,要根据节点功能来选择。
在区块链技术中,密码学机制主要被用于确保交易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隐私性。
区块链中的密码学 包括布隆过滤器,哈希函数、加解密算法,数字证书与数字签名,同态加密,PKI体系等。
区块链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共享是一个分布式的记账薄, 它的本质上是一个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链,创世块开始的所有交易都记录在区块中。交易记录等账目信息会被打包成一个个的区块并进行加密,同时盖上时间戳,所有区块按时间戳顺序连接成一个总账本。区块链由多个独立,地位等同的节点按照块链式结构存储完整的数据,通过共识机制保证存储的一致性,一旦数据被记录下来,在一个区块中的数据将不可逆。
由于区块链块链结构,区块之间相互串成一条链条,如果想篡改数据,只篡改一个节点并没有用,需要同时篡改整条链上的节点才可以真正篡改数据,这种篡改难度极高,几乎不可能完成。区块链 通过数据加密和授权技术,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信息是公开的 但是账户身份信息是加密的 只有数据拥有者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访问到,以此保证数据的安全和个人隐私。
PoW机制中根据矿工的工作量来执行货币的分配和记账权的确定。算力竞争的胜者将获得相应区块记账权和比特币奖励。因此,矿机芯片的算力越高,挖矿的时间更长,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数字货币。
优点:算法简单,容易实现;节点间无需交换额外的信息即可达成共识;破坏系统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
缺点:浪费能源;区块的确认时间难以缩短;新的区块链必须找到一种不同的散列算法,否则就会面临比特币的算力攻击;容易产生分叉,需要等待多个确认;永远没有最终性,需要检查点机制来弥补最终性。
目前基于PoW共识机制的数字货币有很多,比特币、莱特币、狗狗币、达士币、门罗币等初期的数字货币大多都是PoW共识机制。
POS 机制采用类似股权证明与投票的机制,选出记帐人,由它来创建区块。持有股权愈多则有较大的特权,且需负担更多的责任来产生区块,同时也获得更多收益的权力。POS 机制中一般用币龄来计算记账权,每个币持有一天算一个币龄,比如 持有100个币,总共持有了30天,那么此时的币龄就为3000。在 POS 机制下,如果记账人发现一个 POS 区块, 他的币龄就会被清空为0,每被清空365币龄,将会从区块中获得0.05个币的利息(可理解为年利率5%)。
缺点:还是需要挖矿,本质上没有解决商业应用的痛点;所有的确认都只是一个概率上的表达,而不是一个确定性的事情,理论上有可能存在其他攻击影响。
最先开始运用权益证明共识机制的区块链项目是2012年诞生的PeerCoin,以太坊前三阶段均采用PoW共识机制,在第四阶段开始以太坊将采用权益证明机制,此外,量子链和Blackcoin都采用POS共识机制。
股份授权证明(简称:DPoS)与PoS的主要区别在于节点选举若干个代理人,由代理人验证和记账,但其监管、性能、资源消耗和容错性与POS相似。通俗的理解类似于董事会投票,持币者投出一定数量的节点,由节点进行代理验证和记账。
整个投票的模式是:成为代表—-授权投票—-保持代表诚实—-抵抗攻击
实用拜占庭容错在保证活性和安全性(liveness & safety)的前提下提供了(n-1)/3的容错性。在分布式计算上,不同的计算机透过讯息交换,尝试达成共识;但有时候,系统上协调计算机(Coordinator / Commander)或成员计算机 (Member /Lieutanent)可能因系统错误并交换错的讯息,导致影响最终的系统一致性。拜占庭将军问题就根据错误计算机的数量,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这无法找到一个绝对的答案,但只可以用来验证一个机制的有效程度。
而拜占庭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为:在 N ≥ 3F+1的情况下一致性是可能解决。其中,N为计算机总数,F为有问题计算机总数。信息在计算机间互相交换后,各计算机列出所有得到的信息,以大多数的结果作为解决办法。优点:系统运转可以脱离币的存在,pbft算法共识各节点由业务的参与方或者监管方组成,安全性与稳定性由业务相关方保证;共识的时延大约在2~5秒钟,基本达到商用实时处理的要求;共识效率高,可满足高频交易量的需求。缺点:当有1/3或以上记账人停止工作后,系统将无法提供服务;当有1/3或以上记账人联合作恶,且其它所有的记账人被恰好分割为两个网络孤岛时,恶意记账人可以使系统出现分叉,但是会留下密码学证据;去中心化程度不如公有链上的共识机制;更适合多方参与的多中心商业模式。
讲通俗些就是采用“少数服从多数”来选举领导者并进行记账的共识机制,该机制允许拜占庭容错,允许强监管节点参与,具备权限分级能力,性能高,耗能低,而且每一轮记账都会由全网节点共同选举领导者,允许33%的节点作恶,容错性为33%。
将C/S(客户机/服务器)架构的请求响应模式改进为合适P2P网络的对等节点模式;
为共识参与节点的产生设计了一套基于持有权益比例的投票机制,通过投票决定共识参与节点(记账节点);
优点:专业化的记账人;可以容忍出错;记账由多人协同完成;每一个区块都有最终性,不会分叉;算法的可靠性有严格的数学证明。
缺点:当1/3及以上的记账人停止工作后,系统将无法提供服务;当1/3及以上的记账人联合作恶,且其他所有的记账人被恰好分割两个网络时,恶意记账人就可以使系统出现分叉。
总之,授权拜占庭容错机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系统的最终性,使区块链能够适用于真正的金融应用场景。
DAG最初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区块链的效率问题。其通过改变区块的链式存储结构,通过DAG的拓扑结构来存储区块。在区块打包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网络中可以并行的打包N个区块,网络中的交易就可以容纳N倍。之后DAG发展成为脱离区块链,提出了blockless无区块的概念。新交易发起时,只需要选择网络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比较新的交易作为链接确认,这一做法解决了网络宽度问题,大大加快了交易速度。
Pool验证池,基于传统的分布式一致性技术,加上数据验证机制;之前曾是行业链大范围在使用的共识机制,但是随着私有链项目的逐渐减少渐渐开始势微。
优点:不需要代币也可以工作,在成熟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Pasox、Raft)基础上,实现秒级共识验证。
瑞波共识机制RPCA是一个类似PBFT的共识机制,属于节点投票的共识机制。初始特殊节点列表就像一个俱乐部,要接纳一个新成员,必须由51%的该俱乐部会员投票通过。共识遵循这核心成员的51%权力,外部人员则没有影响力。由于该俱乐部由“中心化”开始,它将一直是“中心化的”,而如果它开始腐化,股东们什么也做不了。与比特币及点点币一样,瑞波系统将股东们与其投票权隔开,并因此比其他系统更中心化。Stellar的共识机制SCP(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就是在“Ripple共识算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Hcash采用混合共识机制后,有Hcash的用户与矿工均可以参与到投票中,共同参与Hcash社区的重大决定;
Hcash的PoS还为不合格的矿工提供了一个制衡机制;通过PoS+PoW公平的按持币数量与工作量分配投票权重,可以实现社区自治;通过PoW,使得Hcash有挖矿的硬性成本作为币价的保证,又制约了单独PoS机制里数字货币过于集中的问题;PoS让中小投资者着眼于项目的中长期的发展,中小户更倾向于把币放在钱包里进行PoS而不是放在交易所随时准备交易使得Hcash生态更加健康,人们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Hcash技术与落地应用上,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的价格波动;在安全性上,由于PoW必须通过PoS的验证才可生效,PoW矿工不能自行决定并改变网络规则,这有效的抵挡了51%攻击。
区块链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交易吞吐量和延时。交易吞吐量表示在固定时间能处理的交易数,延时表示对交易的响应和处理时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两个要素进行考察——只使用交易吞吐量而不考虑延时是不正确的,长时间的交易响应会阻碍用户的使用从而影响用户体验;只使用延时不考虑吞吐量会导致大量交易排队,某些平台必须能够处理大量的并发用户,交易吞吐量过低的技术方案会被直接放弃。
目前,比特币理论上每秒最多只能处理七笔交易,每十分钟出一个区块,相当于交易吞吐量为7,交易延时为10分钟,实际上,等待最终确认需要6个左右的区块,也就是说实际交易延时是1个小时。以太坊稍有提高,但也远远不能满足应用需求。所以区块链先用技术是有性能瓶颈的。
从区块链技术来看,目前影响区块链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广播通信、信息加解密、共识机制、交易验证机制等几个环节。比如,共识机制的目标是为了使得参与节点的信息一致,但在高度分散的系统达成共识本身就是一件耗时的任务,如果考虑会有节点作恶,这会更加增加处理的复杂性。
区块链技术关心的并非是数据的共享,而是数据控制权限的共享,此处的权限主要是指数据的修改和增加的权力,它主要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谁可以进行数据的修改;二是以何种方式进行修改。
在互联网模式下,数据读取、写入、编辑和删除一般都伴随着身份认证操作,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对数据进行修改,而在区块链模式下,尤其是公有链体系下,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对数据的读写,并且以分布式账本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去信任的系统,参与读写的各个组织或个体可以互不信任,但能对系统存储数据的最终状态达成共识。
简单地说,区块链式共享和互联网式共享的本质区别在于区块链共享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数据的控制权。
由于网站运营方完全控制了中央服务器,这些组织可以随意地编辑和处理数据。虽然组织也需要在一定的法律和协议下完成数据修改等行为,但由于其是掌握资源的一方,个人用户很难享有完全的控制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一用户上传了一张照片到网站平台上,并且希望朋友们能看到这张照片。排除掉一些非法要素,这张照片最后的控制权是归谁呢?显然,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这张照片是归自己所有的,但事实上,这些社交网站才是真正的控制方,他们可以随意的进行修改,用户却毫无办法。也就是说,在现有互联网体系下,只要掌握了网站平台的运营权,就能完全地控制平台上的数据。
而在区块链体系下,数据不被任何权威方掌握,其权限是由规则来进行控制的,这些规则的主要目标是来规定什么样的信息是有效的,同时还规定了参与者应当如何对其进行反馈。
这些规则通常是预先定义的,加入区块链网络的参与者必须遵守规则。当然,从技术上来说,参与者可以自行忽略某些规则,并根据自身利益来构建一些无效的数据。但是,由于区块链共识机制的存在,其他参与者可以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将这些无效数据排除在网络之外。
总的来说,区块链根据技术层面的规则体系来规范数据的写入行为,而互联网是通过权力和资源来控制数据,这是区块链式共享和互联网式共享的根本性区别。
区块链是以权限分享的形式,让每个参与者同时作为数据提供方、验证方和使用方,共同维护区块链数据的安全和有效性。
区块链是从零开始有序的链接在一起的,每个区块都指向前一个区块,称为前一个区块的子区块,前一区块称为父区块。
每个区块都有一个区块头,里边包含着父区块头通过算法生成的哈希值,通过这个哈希值可以找到父区块。当父区块有任何改动时,父区块的哈希值也发生变化。这将迫使子区块哈希值字段发生改变,以此类推,后边的子子区块,子子子区块都会受影响。一旦一个区块有很多后代以后,除非重新计算此区块所有后代的区块,但是这样重新计算需要耗费巨大的计算量,所以区块链越长区块历史越无法改变。
节点A是第一次连入区块链网络,那它首先会通过一种算法找到距离它最近的一个网络节点。
节点将一条包含自身IP地址的消息发送给相邻节点,相邻的节点再将这条消息向与自己连接的节点进行分发广播,以此类推,最终导致新节点的IP地址在全网进行分发,每个网络节点都知道节点A的地址,可以与之建立直接连接。
区块链分叉其实是区块链系统升级导致的,每次升级可能会伴随着区块链的共识规则改变,这会导致整个网络中升级了系统的节点与未升级系统的节点在不同的规则下运行,于是分叉就产生了。例如我们使用的App,当有新版本出现,有的人升级了,有的人没有升级,两个版本同时可以用。
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最早发布于“密码朋克”。狭义地说,“密码朋克”是一套加密的电子邮件系统。
1992年,英特尔的高级科学家Tim May发起了密码朋克邮件列表组织。1993年,埃里克•休斯写了一本书,叫《密码朋克宣言》。这也是“密码朋克”(cypherpunk)一词首次出现。“密码朋克”用户约1400人,讨论的话题包括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政治和哲学,也包括私人问题。早期的成员有非常多IT精英,比如“维基解密”的创始人阿桑奇、BT下载的作者布拉姆•科恩、万维网发明者Tim-Berners Lee爵士、提出了智能合约概念的尼克萨博、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当然,还包括比特币的发明人中本聪。
据统计,比特币诞生之前,密码朋克的成员讨论、发明过失败的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多达数10个。
地址是公钥进行了一系列的转换而获得的,其中主要的是进行了多重的哈希运算。
由于转换过程中采用了不可逆的哈希运算,所以从地址是不能够反向运算出公钥的,所以还是安全的。
以比特币区块为例,一个区块大小上限大概是1MB左右,每一笔交易大小不一,一般一个交易平均大小在250字节左右,算下来1M大概能容纳3000多笔交易。
为了避免双花造成的损失,一般认为,等 6 个区块确认后的比特币交易基本上就不可篡改了。举个例子来解释双花过程:假设小黑给大白发了 666BTC,并被打包到第 N 个区块。没过几分钟,小黑反悔了,通过自己控制的超过 50% 的算力,发起了 51% 算力攻击,通过剔除发给大白的 666BTC 那笔交易,重组第 N 个区块,并在重组的第 N 个区块后面继续延展区块,使之成为最长合法链。
一般来说,确认的区块数越多,越安全,被 51% 攻击后篡改、重组的可能性越低,所以6个区块并不是硬性的,只是说有了6个区块,被篡改的可能性较低。对于大额交易,当然是区块越多越好,但是对于小额效益,一个区块就够了。
区块链分叉分为两类:一类是硬分叉,一类是软分叉。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兼容旧版本协议,硬分叉是完全不兼容,而软分叉是可以兼容的。所以硬分叉后是分别独立的,而软分叉不是。
搭建以太坊公链,其实就是在本地运行一个以太坊节点,然后连接到以太坊主网。考虑到主网的区块会占用很大的硬盘空间,启动节点的时候可以指定存放数据的目录,运行命令:./geth –ipcpath gethdir/geth.ipc –datadir gethdir console 成功启动节点后,进入控制台交互界面,主网的区块信息会主动同步。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简写为ZKPs,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协议。看上去非常复杂,但实现的方式很简单:A要向B证明他知道特定数独的答案,但又不能告诉B这个数独的解。B可以随机指定某一行、列或九宫格,A将这一行、列、九宫格里所有的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下来,其中包含了1-9的所有数字,就可以证明A的确知道这个数独题目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旦A提前知道了B指定的行、列或九宫格,就可以在验证过程中作弊,所以B需要一个真正的随机数来确保这个验证方式是安全的。
在区块链中,节点之间利用零知识证明的方式就可以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这个区块是合法的。
非对称加密算法也叫公开密钥密码学(英语:Public-key cryptography,是密码学的一种算法,它需要两个密钥,一个是公开密钥,另一个是私有密钥;一个用作加密,另一个则用作解密。使用其中一个密钥把明文加密后所得的密文,只能用相对应的另一个密钥才能解密得到原本的明文;甚至连最初用来加密的密钥也不能用作解密。由于加密和解密需要两个不同的密钥,故被称为非对称加密;不同于加密和解密都使用同一个密钥的对称加密。虽然两个密钥在数学上相关,但如果知道了其中一个,并不能凭此计算出另外一个;因此其中一个可以公开,称为公钥,任意向外发布;不公开的密钥为私钥,必须由用户自行严格秘密保管,绝不透过任何途径向任何人提供,也不会透露给被信任的要通信的另一方。
指在公有链设计的过程当中,安全性、去中心化和高吞吐量三者无法同时实现,必须对其中一种进行妥协。
拜占庭将军问题(Byzantine Generals Problem),是由莱斯利·兰波特在其同名论文中提出的分布式对等网络通信容错问题。
在分布式计算中,不同的计算机通过通讯交换信息达成共识而按照同一套协作策略行动。但有时候,系统中的成员计算机可能出错而发送错误的信息,用于传递信息的通讯网络也可能导致信息损坏,使得网络中不同的成员关于全体协作的策略得出不同结论,从而破坏系统一致性。拜占庭将军问题被认为是容错性问题中最难的问题类型之一。
具体来说,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一个思想实验,即一组拜占庭将军分别各率领一支军队共同围困一座城市。各支军队的行动策略限定为进攻或撤离两种。因为部分军队进攻部分军队撤离可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各位将军必须通过投票来达成一致策略,即所有军队一起进攻或所有军队一起撤离。因为各位将军分处城市不同方向,他们只能通过信使互相联系。在投票过程中每位将军都将自己投票给进攻还是撤退的信息通过信使分别通知其他所有将军,这样一来每位将军根据自己的投票和其他所有将军送来的信息就可以知道共同的投票结果而决定行动策略。
问题在于,将军中可能出现叛徒,他们不仅可能向较为糟糕的策略投票,还可能选择性地发送投票信息。假设有9位将军投票,其中1名叛徒。8名忠诚的将军中出现了4人投进攻,4人投撤离的情况。这时候叛徒可能故意给4名投进攻的将领送信表示投票进攻,而给4名投撤离的将领送信表示投撤离。这样一来在4名投进攻的将领看来,投票结果是5人投进攻,从而发起进攻;而在4名投撤离的将军看来则是5人投撤离。这样各支军队的一致协同就遭到了破坏。
由于将军之间需要通过信使通讯,叛变将军可能通过伪造信件来以其他将军的身份发送假投票。而即使在保证所有将军忠诚的情况下,也不能排除信使被敌人截杀,甚至被敌人间谍替换等情况。因此很难通过保证人员可靠性及通讯可靠性来解决问题。
假使那些忠诚(或是没有出错)的将军仍然能通过多数决定来决定他们的战略,便称达到了拜占庭容错。在此,票都会有一个默认值,若消息(票)没有被收到,则使用此默认值来投票。
在比特币白皮书《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中,中本聪详细地解释了他是如何设计这个系统的。在其中,他确立了此后所有区块链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
(1)一个真正的点对点电子现金应该允许从发起方直接在线支付给对方,而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金融机构。
(2)现有的数字签名技术虽然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但如果还需要经过一个可信的第三方机构来防止(电子现金的)“双重支付”,那就丧失了(电子现金带来的)主要好处。
(3)针对电子现金会出现的“双重支付”问题,我们用点对点的网络技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4)该网络给交易记录打上时间戳(timestamp),对交易记录进行哈希散列处理后,将之并入一个不断增长的链条中,这个链条由哈希散列过的工作量证明(hash-based proof-of-work)组成,如果不重做工作量证明,以此形成的记录无法被改变。
(5)最长的链条不仅仅是作为被观察到的事件序列的证明,并且证明它是由最大的CPU处理能力池产生的。只要掌控多数CPU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节点不(与攻击者)联合起来攻击网络本身,它们将生成最长的链条clash节点数字什么意思。,把攻击者甩在后面。
这个网络本身仅需要最简单的结构。信息尽最大努力在全网广播即可。节点可以随时离开和重新加入网络,只需(在重新加入时)将最长的工作量证明链条作为在该节点离线期间发生的交易的证明即可。
大的量子计算机可以成为比特币杀手呢?微软的研究表明,解开椭圆曲线离散对数所需的量子位比需要4000量子位的2048位RSA还要少。然而,这些都是完美的“逻辑”量子位。由于误差校正和其他必要步骤,我们需要更多的物理量子位。John Preskill在他的量子信息讲座中提到,一个标准的256位密钥大约需要2500量子位,破解这个密钥需要1000万个物理量子位的和1万个逻辑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
目前的量子技术距离这个里程碑还相差甚远。IBM宣布他们在2017年底实现了一个50量子位的系统;谷歌在2018年初宣布实现72量子位;使用离子阱的IonQ公司,发布了一款包含160量子位元的量子计算机,并对其中的79量子位执行了运算;DWave发布了自己2048量子位系统,然而,它是一个量子软化装置,不能用于Shor的算法。
最终要建立的是足够大型的量子计算机用于化学、优化和机器学习。不过,虽然目前能够完成这些任务的大型量子计算机还遥不可及,但正在流通当中的加密货币日后可能会受到这类量子计算机的影响。
区块链是一个共识机制,这意味着这种参与者必须是透明的,也就是说,这种运行的代码必须是开源代码,所谓开源代码,就是代码都是可见的。
每个人可以编译并执行自己编译的程序,也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修改其中的代码并运行,现在机制下,可以做到不管如何修改代码,只要这些修改代码的人没有超过51%,那这种修改是没有意义的,反而浪费自己的算力。
所以,至少参与的人,必须是需要知道代码的,如果一个区块链项目,代码没有开源,那么那么运行他的程序的节点都是不透明的,相当于你把他的代理人装到了自己的节点上,要代表这个所有人执行命令了。相当于系统开发商控制了整个网络。这种区块链怎么可行呢?
从理念角度去看,将区块链项目比作机器的话,本身的工作机制是透明的,是一个可以信任的机器。对此是这样理解的,第一,开源是区块链项目的一个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不论是公有链还是联盟项目都需要进行开源;第二,开源和交付源代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付源代码并非是公开、透明,大家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
比如在以太坊中,曾经因为在其平台上运行的某个平台币,存在漏洞,需要进行修改,这种修改是直接体现在代码上的,阅读代码的过程中,就发现有多处出现该币的相关代码,就是用于处理一旦碰见了这个问题,节点应如何处理,这些处理方法都是开源代码里写的,每个人都可以阅读,如果节点的负责人认可这种解决方案,他就会运行这个程序,相当于支持这种代码的决定,事实上区块链也就是通过这种机制来实现。
加密数字货币通常指是在区块链网络上发行的一种数字资产。通过区块链浏览器,用户可以查询到数字货币交易的全部流程。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把区块链机构或项目方发行的数字资产称为“加密数字货币”,它与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存在本质性区别,即:央行数字货币是对M0的替代,本身并没有增发新的货币;而区块链项目方所发行的数字货币,是凭空“创造”了一种货币,缺乏主权机构背书,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从定义来看,区块链是一种新的技术形式,它具有透明性、可追溯、不可篡改等特征,可以赋能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存证等行业领域。通过区块链,可以建立一个可信赖的价值网络。
币市和股市是不一样的,但是币市往往是借鉴了传统股票二级市场的交易逻辑。从形式上来看,币市和股市都会经历一级市场的募资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但是他们之间存在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行方式不同:币通过区块链发行,有总量的设置,不可增发,且伴随着销毁机制,大多数属于“通缩型”货币;股是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发行的一种证券资产,并不具备货币属性,是一种收益型资产,通过持股数*股价来确定股份的价值;
(2)交易方式不同:加密数字货币可以同时上线多家数字货币交易所,并可以7*24小时交易,而首次证券发行的公司往往会选择一家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逢节假日会休市;
(3)监管不同:币市目前仍处在无监管状态,没有权威、独立的监管机构,发行加密数字货币更大程度上属于个人意愿;而全球股市都会有证券监督委员会这样的官方监管机构,他们往往起到市场监督、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4)功能不同:币除了用于二级市场交易外,还可以用于日常消费、购买相关业务产品等,根据功能不同,币可分为功能性、证券型和商品型,比特币就是典型的商品型;而股一般都指证券,只能用于一级市场或二级市场的转让、交易。目前各国也在探索分类监管模式,将证券型功能的币与股票证券市场一样进行监管。
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以理解为“人民币的数字化“,它是对人民币M0的替代clash怎么下载配置文件,M0即流通中的日常消费用的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可以直接解决纸币在发行、印制、回笼、贮藏等环节的损耗,而且“数字化”可以让人民币交易更便捷、更安全,并且具备匿名性的特征。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可以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交易中提供较大便利。
央行数字货币是一套“双层运营结构”,即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老百姓可以通过商业银行或其他机构来直接兑换央行数字货币并可以在日常消费中直接使用。
与比特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主权做背书,且背后有等额的人民币储备资产;但比特币是一种无主权的加密数字资产,它通过“挖矿”来产出,总量2100万枚,每四年进行一下对半减产,具有明显意义的“通缩”特质。
* 链得得曾就央行数字货币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和研究,更多详情可下载链得得App,参考例如:
目前中国政府对数字货币交易所是持否定态度的,尚未有明确监管政策出台。所以大多数交易所名义注册在海外,但是实际运营主体和实际平台用户都在国内,部分交易所注册地也选择在国内。由于政策不明朗,运营主体多为私人企业或者个人,包括也有部分区块链媒体尝试开设交易所。不过媒体开设交易所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容易引发从操纵信息到操纵市场的风险。
由于纸质货币存在成本高、易丢失、安全系数低、难追溯等特点,导致金钱犯罪的案例比比皆是。当今社会,“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实体货币通过实现电子化,可以提高货币的安全系数,提高交易的便利性。不可置疑的是,有国家主权信用做背书、有等额金融资产抵押的数字货币将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型货币形式
对“数字货币”的定义需要明确。不能把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与比特币、以太坊或其他区块链项目发行的数字货币混为一谈。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讲,央行数字货币是对货币的一种数字化补充,在本质上并没有影响到人民币的发行、承兑和流通;但是比特币、以太坊以及区块链项目发行的数字货币,由于它具备国际化、匿名性的特征,会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洗钱交易、黑市买卖等问题,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了巨大冲击。
拿比特币来讲,它通过“挖矿”产生,普通老百姓可以建立一个比特币钱包,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区块链钱包地址,自己收到的比特币会存放在该钱包中,并不需要进行实名认证。但是目前已经形成了为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提供交易流通的交易场所,用户可通过币安、火币、Coinbase等交易场所进行二级市场的交易,买卖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而对于这些交易场所来说,他们往往要求用户进行严格的实名认证,主要是为了实现风险可控。
“挖矿”其实是一种计算程序,挖矿的程序本质上是一种记账的过程。拿比特币来讲,总量发行4800万枚,每四年进行一次减半,在生产过程中,每10分钟会打包形成一个区块, 哪个“矿工”抢到这个区块的打包权,也就是抢到了这笔帐的记账权,并由此获得打包区块的奖励,一个一个的区块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区块链”。
“挖矿”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运行一种记账程序来进行的。普通电脑都可以运行该程序,不过随着挖矿人数的增加,挖矿难度也在增加,这也就要求更高性能的显卡来支持运算。所以,专业的ASIC显卡矿机成为市场需求,挖矿也从个人参与的历史逐渐演变为一种专业的行为,矿场也随之诞生。
从目前来看,普通人可通过投资矿机、并由矿场托管的形式来参与挖矿;也可以通过购买云算力的形式间接进行挖矿。
这是由不同的共识机制决定的。比特币采用的是PoW模式,即“工作量证明”,意味着你投入的计算工作量越大,你越容易获得区块打包的记账权,越有机会获得奖励。
此后,市场上也诞生了PoS、DPow等机制,其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挖矿规则。但是对于诸多项目方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来说,它并不需要靠挖矿来产生,它本质上是凭空发行一种可交易的数字资产,通过锁仓、市场投放、交易等形式,来实现流通和转让。
它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透明且安全的数字资产。它通过运行一种程序,来自动实现资产的发行,不受任何组织和机构的干预。货币的价值建立在人们的信任基础上,但同时又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但是交易基于人们对现实的需求和对未来价值的判断。同样拿比特币来讲,比特币初期想作为一种可用于支付的货币,但是其价格的巨大波动性决定了其无法用于交易。
此后,比特币更被看作一种储值资产来看待,从形势来看,每半年减产一次,且持有比特币的用户在不断增加,似乎大多数人都看好比特币未来的增值空间。但是从供需结构来看,如果人们看好比特币,就不会选择卖出比特币,如果市场没有卖方,比特币就没有市场,自然也就没有价值。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点。
2017年9月4日开始,中国境内禁止一切有关的ICO(数字货币发行)活动。并多次重申“炒币”存在的巨大风险性。目前属于我国法律严厉禁止的行为。
你需要考虑矿机的损耗、电力成本和全网算力值。从矿机损耗来讲,专业的显卡矿机在寿命、功效、电力成本上都具有优势,而全网算力的大小就意味着目前有多少“矿工”在用矿机挖矿。对于许多矿场来说,他们都逐水而建,来寻求更便宜的电力成本,从而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交易价值”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有足够的买方和卖方,就可以形成交易的流通性,就可以形成一个有交易价值的对手盘。其实无论是挖出来的币还是区块链项目方发行的代币,只要在二级市场上具备流动性,也就具有“交易价值”。但是,这些币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就值得更多的探讨了。
加密数字货币钱包主要分为“冷钱包”和“热钱包”。“冷钱包”就是离线钱包,也可以理解为不联网的硬件钱包,它就像家里的保险柜。“热钱包”就是联网的钱包,它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易。
从安全系数上来讲,冷钱包最安全,黑客无法通过网络攻击的形式来盗取存放于冷钱包中的加密数字资产。从交易便捷性上看,热钱包最方便,它可以通过APP、电脑网页或客户端来进行线上交易和存储。目前主流加密货币交易所均使用“冷+热”的钱包配置模式,大额资产存放于冷钱包中,可供流通交易的资产存放于热钱包中。
存储:用户可以将比特币存放于自己的加密数字货币钱包中,主流的钱包均支持比特币的存取。用户也可以将比特币存放于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中,交由交易所代为托管。
交易:比特币的交易分为“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场内交易,通过加密数字货币交易所来挂单交易,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二级市场交易”;场外交易:通过寻找一个交易对手,双方实现面对面或点对点的交易,也就是直接通过钱包地址转账的方式来实现比特币交易。
但是在交易比特币之前,除了挖矿或者别人直接赠予比特币外,需要通过法币来购买比特币。用户可以通过场外市场,把法币给持有比特币的个人,这个人再将比特币转到你的比特币账户中。
区块链上的交易需要手续费。因为从原理上来看,交易的过程也就是矿工打包的过程,只有用户支付手续费,矿工才会选择将这笔交易打包并进行全网公布。手续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目前全网算力难度的大小。
当全网算力来到一个峰值时,用户往往需要更多的手续费来吸引矿工对这笔交易进行优先打包,打包速度越快,交易速度也就越快。反之,当全网算力竞争没那么大时,用户即使支付较少的手续费,也能够快速被矿工打包交易。
比特币的交易数据被打包到一个“数据块”或“区块”(block)中后,交易就算初步确认了。当区块链接到前一个区块之后,交易会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在连续得到6个区块确认之后,这笔交易基本上就不可逆转地得到确认了。比特币对等网络将所有的交易历史都储存在“区块链”(blockchain)中。区块链在持续延长,而且新区块一旦加入到区块链中,就不会再被移走。
当我们提交一个交易,正常情况下,这个交易最终会被矿工放到某个区块中,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笔交易获得了 0 个确认。当有另外一个区块链到这笔交易所在区块,也就是把这笔交易所在区块为父区块时,我们就说这笔交易获得了 1 个确认,以此类推。一笔交易获得了多少个确认,就是这笔交易所在区块后面又链接了多少个区块。
Libra是一种由Facebook提出的加密货币,计划于2020年发行,但由于还有许多争议所以目前这个计划暂时暂停发行。Libra 是一种稳定币,它是一种数字加密货币行业里对于加密货币的分类。
根据白皮书显示,Libra 运行于 Libra Blockchain 之上,它是一个目标成为全球金融的基础架构,它可以扩展到数十亿账户使用,支持高交易吞吐量。也就是说,这个区块链的容量足以支撑全球数十亿人的交易量。
《【链得得深度】全球59家主流稳定币解析,“寡头市场”下一个机会何在?》
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指区块链项目首次向公众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以获得项目运作的经费。
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首次交易发行,指以交易所为核心发行代币;代币跳过ICO这步,直接上线交易所。
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证券化通证发行,指受到证券法的监管,以公司股权、债权、黄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区块链系统的分红权等作为对应的通证的公开发行。
暗网是存在于黑暗网络、覆盖网络上的互联网内容,只能用特殊软件、特殊授权、或对电脑做特殊设置才能访问。因为在暗网上进行交易经常使用可以匿名的加密货币,因此两者常常被相提并论。暗网与区块链技术没有直接的关系。
公有链是指全世界任何人可以读取、发送交易却能获得有效确认的共识区块链。也就是说,公有链上的行为是公开透明的,不受任何人控制,也不受任何人所有,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
私有链对单独的个人或实体开放,仅在私有组织,比如公司内部使用,私有链上的读写权限,参与记账的权限都由私有组织来制定。
联盟链是指有若干个机构共同参与管理的区块链,每个机构都运行着一个或多个节点,其中的数据只允许系统内不同的机构进行读写和发送交易,并且共同来记录交易数据。所以联盟链上的读写权限、以及记账规则都按联盟规则来“私人定制”。
* 联盟链如何落地?详情下载链得得App查阅更多阐述,参考例如链得得文章
《 链得得《区块链100问》重磅发布:百科全书式的区块链扫盲读本(下篇)》